孟卡兰:不受物欲控制‧知足可减少社会问题

By September 6, 2010 Compassion
孟卡兰(Mother Mangalam):真正瞭解自己宗教,对宗教有信心的人,是不会排斥其他宗教知识的。(图:星洲日报)

孟卡兰(Mother Mangalam):真正瞭解自己宗教,对宗教有信心的人,是不会排斥其他宗教知识的。(图:星洲日报)

“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足;凡事知足,就不会被物质的欲望控制,也就能减少许多社会问题。”

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荣获第三届默迪卡奖(教育与社会奖)的清心慈善社主席孟卡兰修女,虽然不是华人,却也深明知足常乐的道理。

她说,在国家不断发展、时代日益进步后,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颗知足的心。

大马人格素质未提昇

她表示,与过去相比,大马社会確实进步了很多,可惜人们的人格素质並没有相对的提昇。

“我还记得50年代,在外头若口渴了,想到商店买一瓶水喝都很难,因为当时的资源有限;现在人们的生活几乎应有尽有,但人却变得更懒惰。”

“现代人不愿意努力工作,只想赚快钱以追求最好的物质享受;如果没有能力从事高薪职业,他们寧可去偷去抢,也不要辛勤地工作,用劳力换取正当的钱。”

她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人们若能按照自己的收入能力花费,不盲目追求或贪恋虚华的物质享受,就能脚踏实地的生活,因为名利而衍生的问题如贪污、抢劫、犯罪等都能避免。

孟卡兰现年84岁,从少女时代开始投身社会服务事业,同时也是一名春风化雨的教师,一心一意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

“我最爱看到的事,就是孩子一天天地健康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看到纯真的孩子在良好的照顾下生活、受教育,是我最开心的事。”

缺乏人饥己饥同理心

她表示,目前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人饥己饥的同理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谅解、包容、互助等精神日益匱乏,宗教与种族之间的纠纷则越来越多。

“我们一直谈宗教和谐、各族团结, 但光说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和谐来自心灵;心是否靠在一起、接纳与尊重彼此?只有心的距离近了,各族及宗教间的隔阂才会变小。”

陈禎禄辛班登翁嘉化 是孟卡兰眼中英雄

孟卡兰表示, 在她的社会服务工作中出现不少给予她协助,或影响她的人,如敦陈禎禄、敦辛班登、拿督翁嘉化等,这些人都是她眼中的英雄。

“有一次,清心慈善社创办人兼我的人生导师斯瓦密萨特亚南达带我到敦陈禎禄的家拜访,当他们在討论事情时,敦陈禎禄的太太在厨房为我们准备食物,而我独自参观敦陈禎禄的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家那一排排的书架,放眼望去就像是个图书馆,书海一片,书架上甚么种类的书都有,包括各种宗教书籍,显示他是一名博学的人。”

“ 我隨手拿一些书来翻看,几乎每一页都有他的笔记、標记等,证明他很用心去认识及吸纳各种知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就会有像海一样包容一切的胸怀。”

提到敦辛班登时,孟卡兰表示,敦辛班登朴实简约的生活方式令她钦佩不已。

她说, 敦辛班登受印度国父甘地的影响深远,不求名利,只求为社会大眾谋取更多福利。

“ 他永远是一身简单的粗布白衣,连出席国会会议也一样, 要东姑阿都拉曼提醒他在一些特別重大的场合应该穿大衣,他才穿比较华丽的衣服。”

她说,如果国家领袖都能树立这样的好榜样,自然能以身作则,成为国人的楷模。

真正达一个大马目標 一视同仁对待各族

孟卡兰表示,国家领导人必须对各宗教与种族的人民一视同仁,才能真正达到“异中存同”及“一个马来西亚”的目標。

她认为,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出“一个马来西亚”,是因为他看到国人越来越分离,不同种族及宗教的人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瞭解自己宗教 不抗拒他教

“国家独立初期,人们是很团结的,早期的领袖如敦陈禎禄、敦辛班登、拿督翁嘉化等,才是真正瞭解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真諦的领袖;但到了80年代,一些政治人物开始分化国人。”

谈到国民团结及种族与宗教和谐,孟卡兰表示,只有不瞭解自己的宗教、对自己的宗教没有信心的人,才会抗拒其他宗教。

“如果有强大的信心,別人就不能轻易动摇你对宗教的信仰,既然別人无法动摇你,你就不会担心接触及认识其他宗教;说到底是看你有没有一颗诚恳的心。”

她针对国內曾发生回教徒烧教堂的问题指出,每一个宗教精髓都是一样的,所有宗教的重点都是教导人不妒嫉、不偷盗、不怀恨、不愤怒等,不同只是一些不重要的形式,如祈祷的方式、习俗等。

“只要明白这一点,瞭解宗教的真諦,我们就不会害怕受其他宗教威胁或排斥其他宗教;一个虔诚的回教徒也可以喜欢耶穌基督,如果你可以喜欢巨星麦克杰逊或其他西方国家的明星,为甚么不能喜欢耶穌基督?”

“人们会对其他宗教做出不好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还不瞭解本身宗教的真諦。”

考试可激发积极性 废考须先有优质师资

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孟卡兰直言,政府有意从教育制度中废除考试的做法让她“很不开心”。

她说,学生必须有一个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因素,而考试正是这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考试,就必须有优质的师资,两者择一;问题是,我们的师资够优质吗?现在许多教师本身都有情绪问题,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如何管教孩子?

“政府决策人在做决定时,应该以学生的福祉为首要考量;政府应该拨出更多款项在教育领域,例如在人口较多的地方增建学校,如果一班学生人数太多,教学素质肯定受影响。”

学习初期须以母语学习

孟卡兰也坚持,所有孩子在学习初期必须以母语学习。

“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从5岁开始,这是吸收力最强的年龄,这时候让他们接受3年的纯母语教育,8岁时才开始学习其他的语言如国语及英语。”

“孩子到了中学就应该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而母语及国语则作为语文科目之一,这样一来,国家的教育制度就只有一种,不会再有分歧。”

她说,英语是国际语言,也是知识语言,应该成为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环。

“我很奇怪,很多人穿西装、用刀叉吃饭,外表看起来很西式洋化,但为甚么一谈到语言他们就不能接受以英语优先?”

一生奉献社会服务 清心慈善社孤儿之母

孟卡兰修女於1926年在新加坡出生,约2 0岁时到吉隆坡执教,其后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社会服务工作,是人人口中的“妈妈孟卡兰”(Mother Mangalam);她目前也是85个住在清心慈善社的孩子的“妈妈”。

孟卡兰说,清心慈善社创立之初,是一个收容及关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失去父母及家园的孩子的地方。

“二战后,很多孩子没有了家,变成孤儿、或陷在贫苦的破碎家庭里,他们需要照顾和保护;斯瓦密萨特亚南达创办了清心慈善社,我是他的助手,之后也接手成为主席。”

“ 清心慈善社不只是照顾印裔孤儿,这里也有华裔和巫裔;但不知道为甚么,近年来越来越少其他种族的孤儿或破碎家庭的孩子来,去年最后一名巫裔孩子也离开了,因为常常有人问他,你是马来人,为甚么会在清心慈善社?”

“我不知道为甚么社会越来越两极化,目前清心慈善社的85个孩子中,只有4个是华裔,其他都是印裔。”

孟卡兰认为,爱是“盲目”的,爱不分种族、宗教、肤色、信仰与国界;她无私的心贏得人们的尊敬,也获颁默迪卡奖作为肯定,但对这一切荣耀,她归功於宗教的力量。

“对我来说(得奖后)一切都没有改变,我只希望会有更多人真心关怀社会及身边的人,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星洲日报‧2010.09.04
[source: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74415?tid=1]

Facebook Comments
CJ

Author CJ

I was born in Melaka, Malaysia. Graduated in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majoring in chemistry and psychology though, I do not wish to become a scientist.

More posts by CJ